[车饰堂 试车] 在今年的2月份,一汽大众推出了2012款高尔夫,针对部分车型的售价和配置进行了细微的调整,同时引入了1.4TSI蓝驱版,蓝驱版的售价介于舒适版和豪华版之间,但似乎并没有引起大家的关注,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什么是蓝驱版?它与舒适版又有什么区别。
一汽大众为高尔夫蓝驱版定制了冰川蓝这一独有的车身颜色,淡淡的蓝色车漆是分辨高尔夫蓝驱版的最明显特征。外观整体部分与我们常见的第六代高尔夫没有本质区别,但是在车头中网、前翼子板和尾门上都有BLUEMOTION标识,很低调的宣示着这是辆“蓝驱”。
高尔夫蓝驱版的前保险杠比普通版更加饱满,保险杠最下端探出的侧翼稍稍提升了动感,同时在理论上可以优化车辆的空气动力学设计。车门下方也采用了造型更加动感的侧裙,经过对这些细节加以处理,所以高尔夫蓝驱从车头45°角看过去,比普通版更加精致。
车尾虽然没有大的变化,但是蓝驱版在细节上非常贴近高尔夫GTI。比如,使用了与GTI相同的樱桃红色尾灯,看上去比普通版的纯红色更加有质感,还有安装了与GTI同款的小尾翼。
其实,以上所说的都是外观细节的小变化,真正反映“蓝驱”真实特质的还要说这套15寸低滚阻轮胎,高尔夫蓝驱版采用了195/65R15的韩泰OPTIMO K415轮胎,需要用户注意的是,由于使用了节能轮胎,所以轮胎的胎压设置也与普通版不同,这一点在加油盖上有着很明确的标识。高尔夫蓝驱版还增加了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将制动时产生的能量转化向蓄电池充电。
由于是高尔夫的车型之一,所以蓝驱版自然不会在内饰方面有翻天覆地的改变。但与外观处理手法相同,针对内饰细节有所调整。
打开车门首先会看到银色门边饰板上的BLUEMOTION字样,随后相信大家都会发现高尔夫蓝驱版的座椅采用了蓝黑配色,虽然采用了手动调节的织物座椅,但颜色的变化还是能令人感受到些许新意。除了座椅,在方向盘、换挡杆和手刹上同样采用了蓝色缝线,当我们熟悉了GTI那充满激情的红线时,偶尔看看小清新范儿的蓝色缝线也很不错。
高尔夫1.4TSI蓝驱版的基本配置与1.4TSI舒适版大体相同,比如织物座椅、手动空调、巡航定速等等,但是加入了RNS310大屏和6碟CD音响系统。
重要的是在换挡杆前方,除了有ESP关闭按键和USB音箱接口以外,还增加了自动启停系统的关闭按键。所谓的“蓝驱”概念绝不仅仅只针对某一项功能,是大众一套整体的节能体系,但是这其中比较关键的就是这套自动启停系统。
理论上讲,自动启停技术并不是一项最新的科技装备,但我们通常只是在海外版本上见到,在车辆停住后自动熄火以节省燃油,松开制动踏板后车辆自动重新启动,这样的技术原理并不难理解,在混合动力和新能源汽车暂时并没有大量普及时,装备这样的装置对于降低传统汽柴油发动机的能耗是一个非常简单直接的办法。
大众针对这套系统进行了比较完善的开发,比如只有满足系好安全带、车门关闭、车速超过3km/h这些前提的情况下,自动启停系统才会开始工作。在空调设定温度和车内温度相差较大、电池电量低、制动系统压力低的时候,这套系统并不会启动。
高尔夫蓝驱版依旧采用1.4TSI涡轮增压直喷发动机,搭配7速DSG双离合变速箱,动力输出参数并没有改变。为了更好的为自动启停和制动能量回收系统服务,更换了更加高效的电池,并且在周围使用了更好的保温措施,确保在频繁启动和低温情况下能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在实际驾驶时,动力输出并没有变化,DSG变速箱的高效换挡速度让动力依旧绵密顺畅,在路况良好的情况下整体驾驶感受也与普通版高尔夫没有两样。
试驾过程中经历了省道、高速和城市道路,自动启停系统灭车的动作非常轻微,车内乘员基本上很难察觉,在松开刹车踏板时,启动瞬间传来的震动稍微明显一些,但好在动作迅速,不会打乱正常的驾驶节奏,不会因为发动机的重新启动,赶不上前车的速度。
其实我们并没有遇到像一线城市上下班高峰那种真正意义上的拥堵路况,我试想如果是在北京那种接近蠕动的环路上,我恐怕会有一段时间想关闭这套系统,过于频繁的启动-熄火-再启动-再熄火,会令人稍感烦躁,不过如果听听音乐,再看看仪表盘上华丽的油耗数字,恐怕这些也不算什么。
说到油耗,这才是广大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以上我提到的所有技术,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到降低实际油耗上,通过国家工信部公布的油耗数据显示,高尔夫蓝驱版的综合油耗为每百公里5.6L,1.4TSI普通版为每百公里6.0L,蓝驱一系列技术所达成的功效还是显而易见的。
很显然,高尔夫蓝驱版诞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在日常行驶中节约燃油,通过对车辆的一系列改进让油耗有比较明显的下降。这不由得让我联想到当年国产第六代高尔夫刚上市时,TSI+DSG的动力组合在油耗方面让传统日系车颜面扫地,而当越来越多的厂家在紧凑级产品上使用涡轮增压发动机和双离合变速箱时,高尔夫又在这个基础上推出了蓝驱版本。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上想,我们当然欢迎这种竞争,不管在技术上是谁追赶谁,起码会让中国的消费者有机会体验更新的技术,相信未来这种技术竞争绝不会仅存在于燃油经济性层面。(责任编辑:王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