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饰堂 试车] 变奏,是作曲家借用现成曲调,保持主题的基本骨架而加以发挥,使之前的曲调变得更有活力更有韵味,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次奔驰C级的小改款,就如同变奏曲一样,在老款车型经典的设计中又融入了动感、细腻和活力。
新C级轿车是奔驰历史上最全面的小改款车型,从外观到内饰,从变速箱到电子辅助系统,而且还向大哥E级虚心求教,学会并领悟了诸如智能照明系统、自适应远光辅助系统等强大的尖端技术。这些技术上的应用,不亚于一次车型的换代。
内饰带有家族基因,岑木和金属装饰的点缀韵味十足
LED日间行车灯带有家族气息,安置位置也强化了低重心的视觉观感
自适应大灯功能很全面,智能化程度相当高
车尾简洁凌厉,LED转向灯工作更加醒目
外观方面上挑的大灯是此次改款的点睛之笔。它不仅与发动机罩、散热器格栅和保险杠融为一体,而且植入了更多功能。C字型的LED示宽灯,夜晚能很醒目的在车流中显示你的身份。自适应的氙气大灯聪明、实用,可以根据车速、路况自动选择照明模式。高速时,近光灯把光束调整得更长,这样视线可以延伸得更远,在前方无车的情况下,远光灯自动点亮,照亮视线中的一切物体。而低速时,近光灯把光束调整得很宽,便于驾驶者观察路两边的情况。转弯时,大灯自动转向弯道内侧,弯道辅助灯同时点亮,照射即将行驶的区域。保险杠下方的LED日间行车灯带有家族气息,安置位置也强化了低重心的视觉观感。车尾灯的造型没有改变,但内在已全部换成了LED,粗壮的导光体把LED纯正的红色献给夜晚,这种视觉效果不再由奥迪所独占。
方向盘造型饱满,手感舒适,大量的功能按键使驾驶者的手不用再离开方向盘
仪表盘内的中央显示屏更换为高分辨率彩屏,可以显示很多车辆信息
车内的变化也趋向家族化,如果刚开过GLK那么对新C级的内饰绝对不会陌生。中央显示屏与仪表台连为一体。中央显示屏变为高清彩色,让内饰在豪华细腻之余又更显个性。它可以显示和设置行车电脑、灯光、驾驶信息等。黑/米色的内饰颜色,配上岑木装饰,令驾驶者有种无比放松的感觉,就算是堵车时,心情也不会烦躁。四辐式多功能方向盘的造型更加饱满,新增的语音识别按钮是个花哨的功能,识别率比较高,甚至方言都能听懂。
功能按键一目了然,人体工程学设计出色
通过它,手可以不离开方向盘控制收音机、CD、电话等功能。空调出风口也有所修改,造型富于变化并增加了亚光铝饰。方向盘后的全功能拨杆位置有些靠下而且离方向盘比较远,开惯一般车或者手小的人使用时会感到些许别扭。不过也不要太难为这个手柄了,因为它集成了全部灯光控制和雨刷控制功能。
此次改款的又一个重点是7挡自动变速箱,比原来增加了2个挡位。更密的齿比,带来更快的加速(提高6%);更低的巡航转速,不仅噪音更低而且省油(降低12.3%);换挡落差变小,行驶更加平顺。
7挡变速箱,换挡杆外观没有变化,但是下面的机械结构是全新的
还不止这些,厂方提供的资料里还有一项更贴近于消费者用车保养的一项:变速箱油的更换间隔长达125000公里。这些都是消费者所高兴的。行驶中,很难察觉变速箱的换挡动作,就算盯着转速表,换挡的刹那仍然没有感觉到震动,这太神奇了。
C200 CGI 184马力4缸涡轮增压直喷发动机没有变化
17英寸新款轮毂造型更加运动
如果想苛刻地挑出一点意见,那就是换挡的速度有些慢,缺少双离合器变速箱换挡时的那种干脆和果断。除了机械结构上的变化以外,变速箱电子控制程序也有所改变。新款C级在变速杆边的按钮是“E—S”间的循环,也就是经济—运动两个模式。去掉了老款中的“C”舒适模式。强调环保的奔驰新C级,通过这样调校变速箱把Blueefficiency理念再次延伸。因为每次点火时,变速箱都会停留在E模式。
前排座椅舒适,调节范围大,但缺少包裹性
后排座椅柔软,但空间与加长轴距的竞争对手相比没有优势
那么转换成S模式会有哪些改变呢?答案是同样舒适。变速箱并不会因为进入运动模式而粗暴地工作,改变的只有更高的换挡点,但是换挡动作还是一样的柔顺和缓慢。270牛·米最大扭矩能够提供不错的推背感,但噪音上升的并不持续,始终保持着低沉优雅的嗓门。我们对这款C200CGI做了加速刹车的小测试,刹车成绩没有进入优秀的行列。分析后我们判断可能是后刹车制动力偏小造成的,因为在踩死刹车的情况下加油,后轮还会像烧胎一样空转。
后备厢内部平整,但是后备厢盖开启时弹力过大
新C级通过一些小功能,表明了它有能力向E级大哥看齐,比如“HOLD”驻车保持功能。在走走停停的市区,这个功能很方便很省心。停车后保持D挡,继续用力踩下刹车踏板,中央显示屏上会出现HOLD字样,这时右脚就可以放开刹车踏板,系统自动保持刹车状态,等到绿灯后直接踩油门就可以继续行驶,减轻了堵车时右腿的劳动强度。
侧面线条从上挑的头灯开始,腰线终于尾灯。前后呼应的设计耐人寻味
作为奔驰所有车型中销量最大的一款,C级的改款把时尚、安全和舒适完美地结合。它有实力夺回那些已经审美疲劳的消费者的目光。(责任编辑:王昆)